首先,为了解决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我从事这项专业技术工作已经十几年了,甚至二十多年了,我可以复习这个题目。从技术能力上可以这么认为,但专业需要看你的证明条件,所以职称评审有自己的条件。在相应条件下你要通过初审,然后进入专家终审环节,这次看谁提供的材料比较难。人才稀缺,人才珍贵。
一、学历问题
在职称评审中,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是否有资格申报,并且无法通过相应的方式解决,其他条件都可以通过。题目复习对学历的要求不仅是水平的问题,还有一年的毕业吗?两个专业兼容吗?
二、前置职称问题
按照政策,评职称不能跨级。当然,这两年也出现了绿色通道跨级评估的称号,但是要求太高,普通人参与不了。
这是我们第二个会让一些人产生一个误区的地方,认为企业可以跨级评审。
三、论文问题
首先,论文是第二次一票否决的因素,也是最有可能导致不通过的因素。
论文的内容必须与自己的专业相一致,也要与自己的工作内容相一致,论文是反映近年来工作成果的,最好是解决工作中的哪些共性问题,或者克服哪些技术性问题等等
四、继续教育
以前你的继续教育是在初审的时候审核的,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补充。现在,你把那些你认为能考上的上传上来,然后期末考试的时候再算专业。这个时候很多都会被淘汰,很大可能小时数不够。不够就过不了。
五、业绩成果问题
业绩发展成果是很难进行界定的,业绩成果同时也是社会影响我们每个人最终评分差距的地方,不是有了就可以,这是一个主要的未通过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企业业绩成果不就是自己近些年做过的项目,只要将这些数据上报,就没有解决问题。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这样的心理。
性能是性能,结果是结果,这两者不能混淆,为什么? 现在你认为谁没有业绩,你有五个项目,人有八个,怎么比较,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已经达到职务申报水平的成果,比如你可以设计一台机器,可以在单次生产之前,投入批量生产,这样就获得了专利,荣誉证书,公司的效益因为你而提高
20% ,你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更有资格获得这个称号吗?
所以在提交业绩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是告诉评委,我在专业管理工作研究领域可以解决了哪些方面问题,为公司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收益,为社会主义大众带来了我们怎样的福音,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等等,要将提高自己的价值主要体现出来,证明他们自己国家已经达到了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水平,才能在万人人海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