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2-11-10
来源:

截止到2021年5月,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超过65%,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一些地区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强度增大。碳排放与能源种类及其加工利用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全球范围内能源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GDP占比超过75%的全球131个国家宣布实现碳中和,大部分国家实现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不同国家推进碳中和的进度有所不同,其中,有2个国家已经宣布实现碳中和,6个国家在法律层面、6个国家在立法法案层面、20个国家在国家政策文件层面和97个国家在政府讨论层面推进碳中和工作。


未命名@凡科快图 (1).png


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大自然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到21世纪末,全球的温升控制在2 ℃以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别控制在400ppm和450ppm。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本次《意见》表示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


就我国而言,当前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利用过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能源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约占我国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6.8%。能源活动中,化石能源又占重要地位。能不能不用或少用化石能源来解决碳排放问题?人们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利用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对环境更为友好。但要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还需要时间。目前,可再生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低、时空分布不均衡、不稳定、成本较高等特点,成为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


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是我国现阶段使用最多的五大能源。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能源革命,意味着要将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进而促进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升级。


破除能源之间的壁垒,促进多能互补、取长补短,提高能源整体利用率,这是能源变革势在必行之举。


未命名@凡科快图 (2).jpg

阅读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